📘 專家觀點|高利環境下,融資交易還適合嗎?

作者:StockGTO | 股市周刊 | 發佈時間:2025-05-11

文章圖片

StockGTO|股市周刊 固定收益與槓桿操作專題

當全球進入升息循環,「資金成本」悄然成為投資人無法忽視的重要變數。
尤其是習慣於低利環境中透過**融資交易(Margin Trading)**進行槓桿操作的投資者,面對快速上升的利率與保證金要求,無不重新審視這項昔日獲利利器的合理性與風險結構。

那麼問題來了:高利率時代,融資還適合操作嗎?是否還值得持有槓桿部位?

本篇將從市場環境、風險結構、策略調整與實戰建議四個面向,帶您深入理解當前階段的融資操作該怎麼做、怎麼控風險、又如何找機會。


一、融資交易簡述:為什麼曾經「香」?

融資交易本質上是一種槓桿工具,投資人只需繳納部分保證金,就可操作高於自身資本的部位。以台灣市場為例,現股融資最低自備資金為60%,意即只需60萬元就能操作100萬元的股票。對於看準個股強勢上漲的投資者而言,這種「加速放大利潤」的能力,自然充滿吸引力。

特別是在 利率偏低的年代,融資成本微薄,長期持倉不僅不構成負擔,甚至讓許多投資人養成「融資當常態」的操作習慣。這在2020~2021年的超低利率時代尤為明顯,不少中小型股的融資餘額屢創新高。


二、升息時代來臨:融資操作陷入轉折

但如今情勢大不同。美國聯準會為對抗通膨,自 2022 年起連續升息,台灣央行與其他亞洲貨幣體系也陸續調高政策利率。

對融資交易的直接衝擊包含:

  • 融資利率上升:過去年利率可能僅 2~3%,如今已調升至 6% 甚至更高,對長期持有者形成資金壓力。

  • 風險控制收緊:券商提高維持率門檻,當股價回檔更容易觸及斷頭或追加保證金要求。

  • 利率與價格形成雙重壓力:當股價不如預期上漲或橫盤整理時,利息支出反而侵蝕原本的獲利空間。

這些因素都意味著一件事:融資不再適合「無策略操作」或「純憑信心押注」的投資人


三、專家建議:調整策略,理性使用槓桿

在高利環境下,融資仍可使用,但操作心態與資金控管方式必須與過去不同。以下為專家建議的策略重點:

1. 轉向短線操作,避免持倉過久

在高利率情境中,融資部位的時間成本大幅增加。若投資人預期的價差回收周期超過一季,建議改為自備現金操作。

操作建議
只用融資進行「高勝率、短期事件驅動」的操作,例如財報公布、法說會利多、題材發酵初期等,儘可能在一至兩週內結束部位。

2. 選擇低波動、流動性佳的標的

槓桿操作下若遇流動性不足或波動劇烈的個股,回補或停損成本可能大幅攀升。

建議標的範圍

  • 台積電、聯電、金控股等權值龍頭

  • ETF 標的如 0050、006208,降低個股風險

3. 融資佔比不超過總資金的30%

若整體資產配置中,融資佔比過高,一旦大盤修正或利空襲擊,將迅速陷入被動追加的風險。

安全配置模型
自備資金:70%、融資資金:30%、預留現金部位以應對追繳狀況。


四、觀察指標:何時適合再次擴張槓桿?

投資專家建議關注以下指標,用以判斷融資環境是否相對友善:

指標項目解釋判讀
政策利率(台灣/美國)決定資金成本的基礎低於3%為融資友善區
融資使用率市場槓桿偏好程度高於80%代表過熱,低於60%相對安全
大盤走勢穩定性若大盤破季線且量縮,風險提高建議暫緩融資操作
融資餘額趨勢判斷市場信心與資金槓桿化程度穩定上升且股價同步上行,可視為正面信號

五、結語:槓桿的本質,是風險與效率的拔河

在升息周期尚未反轉的當下,融資交易不再是輕鬆致富的捷徑,而是一把要小心駕馭的雙刃劍。
專家建議投資人不要因「可以融資」就「習慣融資」,應將其視為策略性工具,在適當時機、搭配適當標的、運用合理比例操作,才有可能在高利率時代依舊穩健前行。


延伸閱讀推薦

  • 【融資與融券的核心差異】

  • 【0050 融資風險試算工具】

  • 【如何在股災中活用融資降損?】

💬 文章留言

目前尚無留言,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請先 登入 才能留言。

相關文章